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太仓 > 下设单位 > 正文

文化太仓源远流长

发布日期:2016/7/17 4:57:46 浏览:1169

太仓,历史悠久,考古证明,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劳作。太仓之名即由春秋时吴王在此设置粮仓而来,因位于娄江之东,故又别称娄东。

太仓,素为物华天宝之地、人文荟萃之邦。元代至元间开发海上漕运,太仓作为始发港而迅速崛起,成为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的东南大港。明永乐、宣德间,大航海家郑和,从太仓刘家港(今太仓港)出发,开天下之先,七下西洋,谱写了中外航海史上的光辉篇章。地处江海之交的太仓,在经历了多次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碰撞,至明中叶,已形成了亦耕亦渔、亦工亦商的多元化经济格局,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空前繁荣。而经祖籍或客居太仓的鸿儒先贤、仁人志士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在经史理学、文坛艺苑、科技工艺等领域涌现了众多史有所载、领袖群伦的著名人物,灿若星辰,如忠心报效国家的祖孙宰相王锡爵、王掞,有江南大儒之称的理学家陆世仪,复社领袖张溥,文坛盟主王世贞,清代诗人第一家吴梅村,昆曲鼻祖魏良辅,古琴大师徐上瀛,玉雕巨匠陆子冈,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仇英,执清代画坛牛耳的娄东画派开创者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经史学家毕沅,教育家陆宝忠……现当代又诞生了南社四剑之一的俞剑华、新闻界的释迦牟尼俞颂华、中国电影的拓荒者朱石麟、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教育家唐文治、昆曲名家朱传茗、丹青大师朱屺瞻、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之一的宋文治等文化名人。至今,在太仓这块古老而年青的土地上,还留存着他们的文物遗迹,流传着他们的趣闻逸事,绵延着他们的优秀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今日太仓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继承和弘扬娄东优秀传统文化,太仓人正在大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太仓文化品牌。郑和下西洋起锚地

郑和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奉明朝政府的使命,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队,以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开拓进取精神,扬帆劈浪,昼夜星驰,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以恢弘的气势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太仓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港口条件、悠久的航海传统、众多的航海人才、丰厚的物质基础荣幸地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为七下西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选择了太仓,从此太仓和郑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载入了中国和世界航海的史册。浏河天妃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至正二年(1342)重建,当年郑和每次下西洋启碇前和返航后都要率领随从到这里拜祭天妃娘娘,祈求这位海洋女神的护佑。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风雨雨,现在浏河天妃宫已成了这段光辉历史的见证。费信,自幼从戎太仓卫,由于精通阿拉伯语而成为郑和使团中的通事(翻译),参与下西洋活动凡四次,历时二十余年,到了二十多个国家。费信是个有心人,每莅番城,辄伏几濡毫,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后于正统元年(1436)编成《星槎胜览》二帙。前集叙其到过的、亲眼目睹的二十二国的情况,后集采辑二十二国的传闻旧说而成,共四十四国,逐国分序。《星槎胜览》作为一部海外见闻录,内容十分丰富,对郑和船队情况、航行路线、所到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山川形势、气候条件、重要都会、社会制度、人民生活、物产资源、生产贸易、风土人情、宗教风俗等都有扼要的叙述,是一部今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和十五世纪初期有关亚非国家历史的宝贵文献。1983年在太仓发现的《周闻夫妇墓志铭》,被学者称为近百年来发现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四块重要碑石中的两块。周闻原为太仓卫百户,二十五年,六使绝域,天子酬劳,锡金加秩,后升任副千户。铭文中明确记载了这六次下西洋的往返时间和抵达地点,可与文献史料相印证,并纠正了史籍的一些错误,是有关郑和下西洋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太仓郑和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此外,那元明造船厂用于浸煮竹篾缆绳的有数吨重的大铁釜,那出土的元明沉船的船板和大舵,那出土的直径约12厘米的棕缆绳……都会令人情不自禁地回望太仓作为海运和对外通商六国码头的那段辉煌岁月。为弘扬和传承郑和精神,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从2003年起,充分利用和发挥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独特优势,按照中央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郑和纪念活动指导思想,以太仓走向世界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主题晚会从大海放歌、走向蔚蓝到扬帆天下,紧扣郑和纪念主旨;举办了郑和下西洋国际理论研讨会、凤凰号下西洋起航和凯旋仪式、范春歌重走郑和路摄影作品展、郑和杯桥牌邀请赛、《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首发式暨中新马泰国际联合邮展、太仓--走向辉煌大型群众文艺专场演出、鹏起娄江大型彩船巡游及焰火晚会、青色·海洋油画展、太仓麦秸画、瓷绘画、磨漆画工艺美术作品系列展、《太仓胜迹》书画展,《太仓胜迹》印谱首发式、邢少兰画展、《扬帆书画展》、大海之歌诗歌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出版了《郑和的时代》、《太仓:郑和从这里走向世界》、《郑和下西洋》、《太仓港发展史》等郑和研究专著;还与国家郑和办联合召开了中国航海日申办座谈会,与会学者专家共同倡议,将郑和下西洋启航日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现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届郑和航海节精彩纷呈,办成了融汇古韵今风的文化盛会。娄东画派发祥地

娄东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山水画流派。明末清初,太仓王时敏、王鉴继承前代画家的优秀传统,首开娄东画风,被誉为画苑领袖、后学津梁;王时敏之孙王原祁继其家学,功力深厚,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因得到康熙皇帝玄烨的赏识而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书名画真迹,继任《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官,还曾主持康熙《万寿盛典图》的绘制。康熙皇帝经常到南书房竟日凭几观赏王原祁作画,不觉红日西移。一次,玄烨龙心大悦,赐诗一首,内有画图留与人看之句,王原祁将此句刻成一方石章钤用,以纪圣上恩宠。一时间师承王原祁者甚众,且名家迭出,形成了名重一时的娄东画派。娄东画派对中国绘画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弘扬和光大了中国画的笔墨美,成为有清一代画坛的主流画派,余波绵延二百多年,至今不绝。明万历首辅王锡爵是娄东画派开创者王时敏的祖父、娄东画派领袖王原祁的高祖,王锡爵大学士第是孕育娄东画派创始人的血地,是一处有关娄东画派重要的历史遗存,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1992年,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绘画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美、日、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代表参加了会议,从艺术特点、理论依据、美学原则、绘画技法、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对四王及其作品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会学者怀着缅怀和崇敬之情,专程赴太仓探访王锡爵故居,最后四王绘画艺术国际研讨会在四王中的娄东三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的故乡及娄东画派的发祥地胜利降下帷幕。在太仓老城区改造时,王锡爵故居列入拆迁范围,太仓市委、市政府专门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决定修改原规划,改变街道走向,使王锡爵故居得以原地保护。此后,市政府又拨专款修缮王锡爵故居,专辟了娄东画派陈列室;恢复了宅前广场,增设了四王雅集群雕;并收集了原藏于王氏宗祠的碑刻和太仓历代碑刻精品,在院内建造了碑廊,现在此处古建已被定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同时也成为展示娄东画派的重要窗口。南园是王时敏中年时期生活、进行诗文、绘画创作和会友的场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拆毁。为恢复这一历史名园,太仓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按史书记载精心设计建造,现在这座既有江南园林之美,又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园林已成为太仓市民及外地游客休闲游览的好去处。此外这里还先后修复了朱屺瞻的梅花草堂,兴建了宋文治艺术馆;编著出版了《娄东画派研究》、《四王画论集注》、《四王题画诗集注》、《王时敏与娄东画派》等专著和《娄东画派》、《太仓历代书画选》等画册,努力汲取娄东画派的艺术精髓。现在,娄东画派已成为太仓群众性绘画活动的精神动力,全市群众性绘画活动蓬勃开展。绘画展览经常举办,绘画队伍不断壮大,绘画水平普遍提高。娄东画风薪火相传,继朱屺瞻、宋文治之后涌现了一批绘画新人,有19人分别出版了个人书画专集。师承朱屺瞻和宋文治的邢少兰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已出版多种画册,分别在上海、山东、云南、广西等省市和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性画展和江浙六省一市举办的画展。他的作品还被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总之,走进绘画之乡太仓,您就能闻到浓浓的翰墨之香。

江南丝竹发源地

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中的一个丝竹乐乐种,原是民间在庙会及婚丧喜事中演奏的一种风俗音乐,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西部地区。江南丝竹是民族民间音乐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因其小、细、轻、雅的特点被誉为中国民族轻音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神韵和社会功能。

据专家考证,江南丝竹衍生于昆曲改革、创制之中。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寓居太仓南关的曲圣魏良辅,愤南曲之讹陋,足迹不下楼者数十年,潜心以诞生、流传于昆山、太仓一带的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其它声腔和北曲的优点,又融入当地民歌的元素,革新、创制出了流丽悠远的水磨调,即昆曲。清初宋直方的《琐闻录》和叶梦珠的《阅世编》明确记载:因考弦索之入江南自戍卒张野塘始。张野塘,善唱北曲,素工弦索,以罪谪发太仓卫,为魏良辅所赏识,将女儿许配其为妻,使张野塘成为其改革、创制昆曲的得力助手。张野塘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并改三弦之式,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弦乐、管乐配置完备的丝竹乐队,为昆曲伴奏。至万历年间,回归故里的首辅王锡爵组建家乐,张野塘和魏良辅的弟子赵瞻云均为骨干,除演唱昆曲(曾首演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单独演奏丝竹乐,遂形成了吴中新乐弦索,即江南丝竹的雏形。自此以降的四百多年中,太仓民间丝竹演奏活动绵延不绝,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世纪之交,太仓市文化主管部门以创建中国丝竹之乡为抓手,积极做好继承和弘扬江南丝竹音乐的工作,他们牢牢把握江南丝竹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的特性,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江南丝竹活动和使江南丝竹活动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上下功夫。1999年7月成立了有22个团体会员、281名个人会员的市江南丝竹协会;各镇也以文化站牵头建立了分会,抓好镇民乐队、少儿民乐队和民间丝竹班社;全市百余个丝竹团队,近千人的丝竹队伍组织起来,形成了市、镇、学校、社团、家庭五路并进、城乡联动的格局。同时他们把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列为工作重点。几年来,先后举办了《太仓市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演奏赛》、《江浙沪江南丝竹邀请赛》、《江苏·太仓江南丝竹中外交流演奏会》、《太仓江南丝竹晋京展演》、《太仓江南丝竹赴宁汇报演出》等活动,基本上做到有一定质量一定影响的活动年年办,连绵不断。2004年6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成功举办了《太仓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一些著名的音乐家、演奏家和文化部社图司、中国二胡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领导、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的师生、中央各大新闻媒体、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以及首都各界观众1100多人聆听了这场音乐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新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录播,形成了一阵太仓江南丝竹热。此外,市文化馆恒通民族乐团和璜泾小学民族乐团还先后出访了新加坡和香港。为了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普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