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太仓 > 百姓生活 > 正文

太仓:开创对德合作下一个“黄金30年”

发布日期:2023/8/3 13:33:13 浏览:36

从企业间合作走向产业链合作,从单项投资到双向促进,从经贸交流走向“全面开花”——

太仓:开创对德合作下一个“黄金30年”

□苏报驻太仓记者顾志敏周哲

当地时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应邀赴德国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出席第11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太仓作为国内四座受邀城市之一,且是唯一县级市参加论坛。

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完美呼应,大国外交的宏伟蓝图有了小城故事的生动注脚。

在中国不断深化拓展中德关系的战略布局中,太仓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对德合作30年,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伴相生,逐渐成长为中德合作的“领跑者”,创下多个中德合作领域的第一,“德企之乡”蜚声海内外。

三十而立,不止三十而已。

源自民间、自下而上,既引企业、又学经验,开放促融合、融合促创新,这是过去30年太仓为中德合作探索出的先行经验;从企业间合作走向产业链合作,从单项投资到双向促进,从经贸交流走向“全面开花”,这是开创下一个“黄金30年”,太仓选择的突破路径。

思路在转换,理念在创新,模式在升级,中德合作“领跑者”的下一站是国家级对德合作平台、全国对德中小企业合作的示范样板、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借势发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三句评价,能够说明太仓在中德建交51年里的分量。

“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太仓与德国的亲密度。

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称赞太仓是德国在亚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为“中德两国合作的杰出范例”。

对于太仓的德式生活场景,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贺德满感慨地用中文说道:“尽善尽美,夫复何求?”

三句评价道出太仓对德合作的“含金量”,彰显出太仓中德合作“领跑者”的地位。

1993年,太仓对德合作的起点。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有太多的从0到1,在招引外资这个维度里,这个1可以是日企,可以是港资,可以是美企。对太仓来说,第一家德企有些偶然。

1984年10月,上汽大众合营合同签署。中德两国经济合作的里程碑事件掀起的蝴蝶效应,为太仓送来万里之外的贵客。

作为大众汽车的供应商,位于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的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前往中国寻找新的机遇。太仓临沪沿江的区位、静秀宜居的环境让克恩-里伯斯公司的董事长斯坦姆“一见钟情”。克恩-里伯斯成了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企。

开放交流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德合作的时代篇章已经起笔。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太仓重新激活“六国码头”的开放基因。落脚太仓,德国企业也找到了打开中国市场的支点。

看似偶然的相遇有深层次的缘分。

地处苏南、紧邻上海,太仓乡镇企业发达,工业基础深厚。作为全球顶级的一流工业强国,德国拥有一批顶尖的工业品牌,以及强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德国企业严谨守信、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与太仓“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相得益彰,德国工业“智能 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与太仓产业升级的导向不谋而合,这是太仓和德企双向选择的底层逻辑。

志同道合的初心,让中德在太仓筑成的产业合作高地扎实而稳固,双方的产业融合创新因此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深。

截至目前,487家德企先后在太仓落户,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总产值超600亿元。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落户太仓,德国前20强家族企业有8家投资太仓,落户太仓的隐形冠军德企超50家。太仓已成为中国德企投资最密集、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

“领跑者”也是“探路者”

如果说,“从0到1”的突破,是太仓在中德合作的大势下,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实现自身发展。那么,从1到100再到487的延展,则是太仓以深厚的“内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对德合作“太仓模式”,以“领跑者”的姿态为中德合作的具体实践“探路”。

30年的岁月里,太仓是如何从1开始,久久为功,叠加出487个“1”?德国制造的美誉度、德企的高效益全球皆知,为何是太仓能够做到“487”?

6月20日举行的第15届德国“太仓日”就是最好的例子。从2008年开始,太仓每年都在德国举办“太仓日”活动,15年里相继走进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杜塞尔多夫、弗莱堡、多特蒙德、法兰克福等多个城市。

这个一年一度的中德交流盛会,是国内唯一县级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案例,成为中德双方经贸交流的一项重要机制、平台。

除了“太仓日”这样的交流活动之外,在顶层设计上,太仓制定实施《太仓市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太仓市推动对德合作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具体服务上,出台《做精“德企专窗”服务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十项举措》,一站式服务德企发展;载体平台上,中德(太仓)创新长廊、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郑和杯”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太仓(斯图加特)离岸孵化中心等等,构建起“资本 研发 产业 人才”的孵化培育模式。

从第1家德企到第100家德企,太仓花了14年;从第300家到第400家仅用时3年。德企的集聚速度证明了太仓对德合作的政策力度、服务精度、生态温度。

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比例超10;建立10个双元制教育培训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30年来,太仓对德合作硕果累累,创造了20多项中国对德合作的第一和唯一,树立起中德双边务实合作的典范。

来看太仓的“国家级”荣誉:太仓被工信部授予国内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称号、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中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太仓对德合作模式作为样本写入科技部《科技创新共塑未来·德国战略》;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写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国家顶层设计……

从发轫走向纵深,太仓对德合作的历程始终与中德合作的主线同步同调。太仓对德合作释放的活力成为中德合作的有效经验,国家层面的战略蓝图又为太仓深化对德合作提供强大支撑和明确导向。

这种底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双向驱动,体现出“领跑者”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在时代发展坐标下的行动自觉。

跳出经验思维的“自我更新”

每周,德国人爱华德会花5天时间在太仓,指导太仓高新区中学足球队训练。这位曾作为教练组成员夺得U19德国杯冠军的金牌教练,今年开始有了一个新身份:太仓高新区中学足球队的“洋教练”。

去年,拜仁慕尼黑牵手太仓,在太仓设立拜仁慕尼黑足球学校,在太仓市高新区中学实施青少年足球培训。

一球跨越欧亚,连心大洋两岸,太仓和德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一球破局”转动更多合作维度,开启对德合作的更多可能,这是太仓的又一次先行试验。

“领跑优势”如何保持?30年的成功经验是否会形成路径依赖,导致难以摆脱的惯性束缚?

面对这个必须回答的全新命题,太仓思路在转变。

在发展动能转换、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太仓大力培育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集群,对德合作30年形成的制造产业基础成为“资源宝库”。

一家家龙头德企在太仓的主动引导和市场环境的风口,自觉“跟风”,融入太仓本土创新链、产业链。

德国工业4.0联盟成员单位通快集团,在太仓布局代表公司科研前沿的高端科技核心部件;主攻汽车线束的欧托凯勃,以太仓公司为重点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江苏最大的德企舍弗勒向航空航天产业“蓝海”进军……

从最初的招引,到发展中的推动,到规划上的引导,太仓的全局思维和系统谋划,不仅让德企实现自身发展,也让对德合作从企业合作升级成产业合作,实现城市产业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合作的模式在升级。

从企业合作向外延展,太仓把对德合作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文化、科技、环保、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构筑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打造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德双向合作和融合发展格局。

德国“太仓日”、太仓啤酒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德国风情街、中德友好幼儿园、德国酒店等生活服务场景越来越丰富。他乡似故乡,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生活、工作在太仓。“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金字招牌,成了太仓深化对德合作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

以“空杯心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破解发展惯性。如今,太仓已经形成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亮点、以文体交流为媒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对德合作之路。大国合作的小城经验,正在“更新版本”。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