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太仓 > 企业单位 > 正文

盘点2012中国保险业:国资主导险企凶猛添十丁

发布日期:2016/10/26 7:01:37 浏览:4074

太仓平安保险公司,盘点2012中国保险业:国资主导险企凶猛添十丁 中国保险业2012年排名、2012年中国大事件盘点、盘点2012年逝世的明星、汉语盘点2012。

元的资金支撑。”有业内人士直言,“此外,国内市场的保险教育相对落后,消费者的认可程度也是令人担心的一面。”

“保单获取成本过大,比例大概是100:1。”中联信总经理柴海波表示,成本过高是董事会考虑战略调整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了解,中联信实体门店每年租金高达1000多万元,人工成本也比较高,日常维护每年将近500万元,而其累计保费约为50万元。

其实,无论是保险体验店还是保险社区门店均有别于往昔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变行商为坐商。在保险业产销分离的趋势下,保险行商的形象或许正在得到改变,变成颇有享受色彩的坐商。至于当前的时机、政策等环境成熟与否,尚待观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环境要优于5年前。

汇金200亿注资中国信保收官

历经数年争论,中国信保改制、引资终于在2012年末定音。2012年12月,中国信保在京宣布,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信保注资200亿元。

中国信保的改制、引资历程颇为坎坷。2008财政部副部长即表示,财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体制改革。2009年有消息称该公司有望获得汇金40亿美元的注资。

2011年初,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其高层领导还悄然进行了调整,原中信保党委委员和副总经理梁志东改任“首席专家”,三名总经理助理同时被提拔了进入公司领导班子。而其首任总经理唐若昕则因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获刑14年。据悉,此次通过国务院批准的,为中国信保第四次上报的改制方案。

据悉,获得注资之后,中国信保的政策性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明确提出“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定位。中信保新章程对公司性质的描述是,公司是由国家出资设立、支持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与合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政策性保险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中信保的业务范围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其新的业务范围包括: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国内信用保险业务、与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的信用担保业务和再保险业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等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及信息咨询业务、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经批准的其他业务等。

与旧章程相比,新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更加完整和清晰,政策性业务更加突出。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信保由于市场缺乏竞争,身处垄断地位的中国信保长期以来饱受诟病。

由此,有人提议是否可以将中国信保改制重组成为一个商业保险公司。但业内人士表示,若如此改革,必须考虑的是中国信保是否还具有优势?

资料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用保险最为发达的欧洲地区为代表,信用保险业的市场化趋势正成为该行业的潮流,西方信用保险市场化步伐加快,变成以商业市场为主,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为辅的新格局。

中华保险完成重组启动寿险计划

2012年,中华保险重组大案终于曲终落幕。随着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形式向该公司注资78.1亿元,其偿付能力充足达到类公司标准,中华保险重组正式完成。

作为1986年成立的老字号保险公司,中华保险因业务长年快速扩张,业务质量过差,导致连年亏损,在2007年出现64亿元巨亏,就此走上了众人熟知的引资路。

2009年3月,保监会正式向中华保险派驻“加强内控工作组”,开始对公司进行全面的风险处置。2010年,中华保险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综合成本率降至97.3,实现净利润8.5亿元,内控工作组于2010年8月撤出公司。2012年3月,保监会核准保障基金公司以60亿元资金向中华保险进行注资,中华保险的注册资本金增加至75亿元。2012年8月28日,中华保险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债转股形式向中华保险注资78.1亿元。11月21日,保监会下发《关于中华保险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金的批复》,批准中华控股注册资本变更为153.1亿元,东方资产

以51.01的控股比例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同时保监会还解除了对中华保险实施的限制业务规模、不得设立新的分支机构、不得提升原有分支机构层级、不得向股东分红、禁止购置房地产、禁止购置大额固定资产等监管措施。

巨额资本的注入、监管措施的全面解除,寿险计划再上中华保险议程。中华保险董事长李迎春表示,未来中华保险将同时启动寿险牌照,实现中华寿险开业运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并且争取在2020年之前实现集团公司或至少一个子公司上市。

高管增持频现资本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过往一年上市险企9位高管掏腰包增持154万股,涉及资金近亿元,其中以中国平安高管增持最显大手笔。中国平安副董事长孙建一和总经理任汇川对中国平安增持6次,其中孙建一增持5次,分别于2012年5月30日、5月31日、6月1日、6月4日、6月5日增持20万股。

48.24万股、59万股、46万股、6.59万股,涉及变动市值共为7935.04万元。任汇川在2012年6月4日对中国平安增持了10万股,涉及变动市值411.74万元。两者合计8346.78万元。

相对于中国平安高管的大手笔增持,其余两家高管增持相对“袖珍”。

2012年9月,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连续两次增持新华保险股票,分别为3万股和2万股,涉及资本过百万。

2012年11月,中国太保高管频频增持,中国太保董事长高国富、中国太保总裁霍联宏、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顾越、中国太保副总裁孙培坚、中国太保职工代表、监事宋俊祥等合计7次增持,涉及股份9.26万,资本165万元。

此前,中国太保还有6次高管增持行为。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太保高管首次增持自家股。记者在查阅过往资料后统计发现,自2009年5月21日开始,太保先后有9名高管共计51次增持自家股票,三年多以来的增持价格区间在16.88元/股24.84元/股之间。

对于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自家股票,业内人士解读称,多出于以下四个目的:一是认为公司价值被低估;二是为维持高管持股比例;三是为兑现股权激励等原因被动买入;四是为再融资方案顺利通过并得到市场认可。

或许还有另外的目的,试图通过高管增持,来向投资者传递这一朝阳产业的“美好”。

人保上市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国内保险行业曾经的老大,中国人保的过程颇为坎坷。

2008年,通过整合存续资产,中国人保获得华闻控股55的股权。同年10月,财政部将持有的32.35的中诚信托国有股权以股本的形式划拨给中国人保;2011年6月,中国人保闪电打包交易华闻控股55股权和广联投资54.21的股权。同月,中国人保引入战略投资者社保基金100亿元资金。

更名、瘦身、引入战投之后,中国人保似乎可以轻装上市了。事与愿违,从回归到A H双发,再至H股先行,历经辗转中国人保方才定下上市路径。

2012年12月7日,中国人保终于得偿所愿,登陆港交所,融资231.97亿港元,荣登2012年香港市场的集资最多、认购人数最多、冻结资金最多的新股三冠王。

受益于此次发行,中国人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200,一解此前长期吃紧的偿付能力。人保集团招股书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人保集团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6,其中子公司人保寿险为136,人保健康则为101,临近偿付能力红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保整体上市后,旗下人保财险并未退市。由此而引发市场疑问,作为最具盈利能力的财险业务并不退市,中国人保何以打动投资者?综合金融概念?因华闻系的剥离而消散。近年频频发力的非寿险业务?人保寿险因持续高增长需时常补给,健康险业务再现亏损。反观基石投资者却蜂拥而至,低价策略之外,基石投资者青睐的可能是其多年积累的资源,意图合作。

汇丰挥别平安

十年牵手,一朝散。

2012年末,汇丰一纸交易将之所持有的15.57的中国平安股权以727.36亿港元的交易价格悉数转让给正大集团。

原本一场简单的股权交易,因天量交易数额,也因为两大主角在国际和国内金融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外惹人关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像,如同当年汇丰加盟中国平安引起颇大轰动般,此次汇丰退出中国平安再度引发巨大反响、如潮评论,且更胜往昔。资金来源、推波助澜者、引起遐想无限。

其实,汇丰、中国平安的分道扬镳从很多层面来讲都在情理之中。自欧智华2011年履新汇丰行政总裁后,已宣布28项有关出售或结束非核心业务的交易,并在全球裁员1.5万余人,有可能使风险加权资产值减少550亿美元,汇丰“瘦身”计划进展得如火如荼。

涉及中国区,欧智华表示,会把剥离其他业务所释放出的资本,进一步投入到汇丰中国自身业务的发展中来。况且,出售平安股权将会为汇丰带来高收益。

反观,中国平安师从汇丰也是受益颇深。据悉,汇丰入股平安后,委派了两名管理层加入董事会,参与重大业务方针的制定。同时,汇丰还向中国平安日后发展起来的银行业务派出了骨干人才,并将汇丰的后台风险控制系统直接移植过来,助力中国平安的银行业务。汇丰之于中国平安的影响体现在经营模式、治理结构、管控流程、市场网络、后援服务等。

一路成长,中国平安早已由懵懂少年,成长为屹立世界500强的金融寡头。其综合金融理念,成牛耳之势,过了所谓偷师阶段。未来的路需要的不再是师傅,而是共赢互助的伙伴。

四大险企升格副部

落实四大险企升格为副部级,人事权移交中组部,无疑是履新保监会主席以来做成的第一件大事。

2012年3月,中组部宣布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升格为副部级单位,其组织关系及人事权也已统一由保监会移至中组部。

主管与监管一字之差,却道出保监会基本职能。项俊波认为国内保险产业已经逐步壮大,保监会也应恢复保险业“监管机构”的职责,划清主管、监管之责。这意味着,今后保监会将强化其“监管者”角色,以业务和行业监管为主,从行业发展角度和宏观经济层面把脉行业发展大局。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保监会是行业监管者,应该逐渐注重于“监督”而非“管理”。

与四大险企升格副部级同时来的是对其高管人事的调整,原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接替袁力执掌中国人寿;原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林帆调任中国人保集团,出任监事长,原(601328)副行长王滨接任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一把手;中国人保、中国信保一把手不变,为吴焰和王毅。

相对于四大险企人事变动,业内更关注的是四家升级副部级央企的影响。

业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利好。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长期存在监管者与管理人角色不分,职责混淆现象。这一转移有利于明晰权责,使保监会更好地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以业务和行业监管为主。

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人才进入保险业,有助于业内外人才交流,带来不同的资源。例如,中国太平自2011年后,相继与交通银行、(601288)、(601939)签订总对总合作协议,还与(600006)、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多家大企业进行合作。

不过,也有保险公司人士对此表示担忧。“四大险企的副部级身份有可能给未来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围攻保护

攘外必先安内,欲求发展必先厘清内部矛盾。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作为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内金融领域也如此。

项俊波自从执掌保监会以来,烧起的第一把火即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在他看来,保险消费者是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保险监管的天职,也是衡量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2012年初,一则《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